close

  □本報評論員 劉採萍
  央視主持人芮成鋼被帶走調查,終於從傳言變成了見諸報端的新聞。他一貫亮眼、成功的個人形象突然卷入漩渦之中,這讓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他的人,莫不慨嘆人生命運的曲折莫測。
  在被查之前,芮成鋼可謂是精英教育的典型:少時聰明刻苦、成績優異,是家家父母用來激勵兒女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;參加高考,以合肥市文科狀元身份邁入名校,一路領先;成為央視主持人後,他的能力和表現可圈可點……由此可見,芮成鋼是人們印象中不折不扣的“學霸”,他此前的成功,也是我們一直認定的優等生髮展的經典路數。
  但是,芮成鋼卻沒能在這條成功之路上,一直走下去。
  和芮成鋼一樣成為新聞焦點、由於出身農村而更具“寒門學子”色彩的另一位倒塌的“學霸”,是被中紀委立案審查的中央政法委辦公室原副主任餘剛。餘剛“出事兒”後,家人和老師同學都對其墮落表示震驚,無法將之於記憶中那個好學、優秀的“才子”聯繫在一起。
  無論是從鄉村走出來的餘剛,還是成長自省會城市的芮成鋼,他們的家庭和師長,都與無數家庭師長一樣,重視教育,看重成績,為孩子成為卓爾不群的學霸感到驕傲。其實,何止他們的家庭、學校,社會不也普遍把培養學霸的教育,看做是最成功的教育嗎。否則,那麼多名校和超級中學的吸引力從何而來?
  我們羡慕、嚮往學霸,不遺餘力培養學霸,因為相信學霸的人生註定比普通人更成功。照此邏輯,自然應當人人爭當學霸,教育也當全力推行“學霸教育”。
  但是,芮、餘兩人斷崖式的人生轉折,讓人們真切看到了學霸發展的瓶頸甚至是倒逆,也看到了“學霸教育”的局限性。在對兩人的批評中,有人關註權力對精英的侵蝕,有人分析監督對反腐的作用,也有人尖銳指出: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制度上,做選擇的畢竟是個人。那麼再問一步:為什麼堪作榜樣的學霸,竟能做出違法亂紀這樣利令智昏的選擇?他們平時以精英自傲,努力維持正派形象,為何私下卻表裡不一、知行相悖,最終滑向逆流?
  這,或許與他們曾引以為傲的“學霸教育”多少有些關係。
  我們曾經痛批應試教育而推崇素質教育,其實,應試只是手段,“篩選和培養學霸”,才是這種模式的核心——— 所以從結果上看,用“學霸教育”來形容這種教育模式似乎更貼切。從學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,僅靠增加一點體育或者藝術方面的養成,是難以實現的。因為學霸教育真正的短板在於:只強調成績篩選,而放鬆甚至放棄了對學生給予必要的人文氣質培養和價值觀塑造。從整體上來說,這種模式重“學霸”而棄“學渣”;從個體上來說,這種模式重“教學”而輕“育人”。
  教育的產品是人,人不僅僅要去做學者、官員、主持人,在職業價值之外,還有更多社會性的意義,道德參與即是其一。教育學家楊東平認為,教育的道德是社會道德的源頭,對於端正社會風氣、提升社會文明具有重要意義。當人們憂慮社會道德滑坡,教育體系是否也該自省其身?當社會大談特談人文底蘊,又是否註意到,在即使受過最完整最良好教育的精英身上,仍然缺乏哪些精神特質?而我們越來越廣泛、越來越出色的學霸教育,到底還需要補上哪些課?
  (原標題:從“芮成鋼被查”看學霸教育的缺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k16eqgy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